凝聚职工奋进力量|河口黄河工会获评黄委“模范职工之家”侧记
凝聚职工奋进力量|河口黄河工会获评黄委“模范职工之家”侧记
凝聚职工奋进力量|河口黄河工会获评黄委“模范职工之家”侧记在菏泽市所辖的(de)(de)区、县里,分布着众多高达数米、形如山丘的高大(gāodà)土丘,当地人称之为“堌堆”,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以“堌堆”命名的村庄。据统计,菏泽市境内曾经有500多个堌堆,现保存完好的仍有180多个,而(ér)以“堌堆”命名的村庄则有100多个,其中以牡丹区(mǔdānqū)、定陶区、曹县和巨野县分布最为集中。这些看似平常的堌堆并不是普通的土丘,而是重要的历史(lìshǐ)文化遗存。一座座堌堆里(duīlǐ),封存着厚重的历史文化,埋藏着精彩的历史故事,见证着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(biànqiān)。
位于鲁西南平原的(de)菏泽市历史悠久,人文厚重,是“黄河入鲁第一市”。万里黄河从(cóng)东明县焦园乡(xiāng)进入山东省境内,蜿蜒东行,奔腾入海。千百年来,流淌在(zài)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黄河,给当地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,民风民俗烙上了深深的黄河印记。
菏泽的堌堆有着悠久的历史,短则数百年(shùbǎinián),长则上千年。
远古时期,这里水系众多(zhòngduō),天下著名的“九泽(zé)”之中,菏泽独占其四:大野泽、菏泽、雷泽、孟渚泽。
新石器时期,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常洪水茫茫。由于地势低洼,水灾频仍(pínréng),为避水患,先民们在沿岸地势稍高之处筑土建台,择高(zégāo)而居,形成了早期的堌堆(duī)。
《史记·夏本纪》记载:大禹治水成功后,“九河既道(dào),雷夏既泽……于是民得(míndé)下丘居土。”近古时期,黄河水患则是菏泽(hézé)境内堌堆众多的根本原因。
自古以来,黄河以“善淤、善决(shànjué)、善徙”而闻名。据文献记载,自周朝至新中国成立之前,在菏泽境内发生的黄河决溢、改道(gǎidào)超过七十多次,给当地(dāngdì)人民带来极重的灾难。
然而同时,黄河又是当地民众赖以生存的(de)母亲河。黄河冲击形成的鲁西南平原广袤(guǎngmào)平坦,土地肥沃,土质疏松(shūsōng),便于耕作和灌溉,是人们无法割舍的故土家园。
故土难离,人们(rénmen)在长期与水患(shuǐhuàn)的抗争中摸索出独特(dútè)的生存方式(fāngshì):洪水来袭时,迁移到平时筑就的高台堌堆上;洪水消退后,再“下丘居土”,回来重建家园。就这样生生不息、代代相传,逐渐形成了众多高大的堌堆。
以清咸丰五年(1855)黄河改道为节点,在黄河南北新旧河道之间(zhījiān),菏泽堌堆形成(xíngchéng)了东西条状分布的特点。
蕴藏着深厚(shēnhòu)的历史文化
散布在菏泽境内的(de)众多堌堆大致可分为三类(sānlèi),即聚落遗存、会盟土台和大型墓葬。
后两类封土一般(yìbān)土质较纯,普遍有人工夯实(hāngshí)痕迹,第一类除房基之外,封土一般没有夯实痕迹,土质较杂,其中混有大量(dàliàng)陶片、石器、骨器、蚌器、动物骨骼(gǔgé)等,土壤多呈黑色或黑灰色。这些为我们解读历史尤其是史前时代提供了依据。
菏泽堌堆历史悠久,文化深厚。从已发掘的堌堆遗址来看,有的从大汶口(dàwènkǒu)文化时期开始堆积(duījī),有的从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堆积。
据文物普查资料统计,经历两个以上文化时期的堌堆遗址占总数的九成以上。经过(jīngguò)岁月的风雨沧桑,这些堌堆的文化层(wénhuàcéng)不断堆积增高(zēnggāo),形成了鲁西南独特的堌堆景观。
众多堌(gù)堆,不仅立体呈现出数千年来古人聚落的形成(xíngchéng)过程,而且真实反映出当地地貌和环境的历史变迁。
在这里,每一个堌(gù)堆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,每一个堌堆都有着沧桑曲折(qūzhé)的故事传说。
最早发掘的远古文化遗存(yícún)
安邱堌堆遗址位于(wèiyú)菏泽佃户屯办事处曹楼村(cūn)东南,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古村落,因南北朝时期在其上建有安邱寺(ānqiūsì)而得名。2001年6月,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1957年,该(gāi)遗址由菏泽地区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。
遗址(yízhǐ)四壁陡直,上部略呈椭圆形,东西长约83米、南北宽约75米,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(píngfāngmǐ)。1984年秋(niánqiū),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邹衡带领学生,会同菏泽地区有关部门,对安邱堌堆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,发现了商朝(shāngcháo)文化、岳石文化、龙山文化依次叠压的文化层堆积。
通过发掘(fājué),发现了灰坑、灰沟、陶窑、墓葬和长方形、圆形、长方形圆角的房址等文化遗迹;出土了打制粗糙的石器,磨制精美的石斧,有(yǒu)明显使用痕迹的蚌(bàng)镰、蚌刀(bàngdāo),尖锐锋利的骨针、骨锥、骨镟,造型规范的陶盆、碗、罐、鬲、瓮等大批文物。
安邱(ānqiū)堌堆是一处布局严格、房址密集的村落遗址,是研究龙山文化聚落构成的典型材料。尤其是其中(qízhōng)的陶窑,被称为“中华商代第一窑”,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、科学研究价值和独特(dútè)的地方性艺术价值。
与此类似的(de)聚落遗存,还有位于东明县境内的窦堌(gù)(gù)堆、沙堌堆,位于曹县境内的郜堌堆、郗堌堆、牛店堌堆,位于郓城县境内的肖堌堆等。
菏泽古有“天下之中”之称,战略位置十分重要。据《左传》记载,从夏朝到(dào)战国时期,各(gè)诸侯国发生在菏泽境内的会盟就达60余次。
由于(yú)年代久远,多数会盟所筑“堌堆”(盟台)早已毁(huǐ)于各种天灾人祸,还有一些沉睡(chénshuì)千年,尚未发掘。如今,这些静静伫立、貌似平常的堌堆,成为几千年前风云激荡、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者。
葵堌堆也称葵丘(kuíqiū)堌堆,位于鄄城县旧城镇葵堌堆村,北临黄河(huánghé),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与诸侯多次会盟的地方。
清咸丰五年(1855),黄河决口(juékǒu)改道之后,由于葵堌堆紧邻黄河河道,古建筑(gǔjiànzhù)被冲毁,遗址被深埋于地下(dìxià),现仅存一尊汉白玉柱杵和一截明朝重修塔院寺庙的石碑。
文物部门曾于1980年对葵堌堆遗址(yízhǐ)进行调查分析,根据铲(chǎn)探得知,该遗址包含龙山文化、商文化、周文化和汉文化四个时期的遗存。
1995年县文物管理所树立“葵丘堌堆(duī)塔院寺(tǎyuànsì)古遗址”石碑。2015年,鄄城葵堌堆遗址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据资料记载,葵堌堆原来十分高大,平面呈圆形,其上(shàng)建有寺院(sìyuàn),历史上也称为会台。
《濮州志·古迹考》记载:“会台在州东南二十五里。”《春秋》记载:鲁庄公(lǔzhuānggōng)十四年冬,“单伯会齐侯、宋公、卫侯(wèihóu)、郑伯于鄄。”庄公十五年春,“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郑伯会于鄄。”《左传》载:鲁僖公九年(jiǔnián),“公会(gōnghuì)周公、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宋子、卫侯、郑伯、许男、曹伯于葵丘。”以上三次(sāncì)大规模的会盟活动都在此举行,会台之(zhī)名由此而得之。
如今,站在会台遗址之上,极目远眺,仿佛依然能看到当年诸侯(zhūhóu)会盟时“千群虎(hǔ)旅屯四野,万队霓旌拂紫烟”的壮观景象。
与此类似的会盟土台,还有位于(wèiyú)巨野县城西南大李庄村北、相传为春秋时期(chūnqiūshíqī)齐鲁(qílǔ)会盟处(chù)的会盟台堌堆;位于菏泽牡丹区马岭岗镇寺西范村,为当时齐、宋、曹、卫四国会盟处的青邱堌堆;位于曹县侯集镇、商汤会盟诸侯的梁堌堆等。
安陵(ānlíng)堌堆遗址位于曹县韩集镇孙庄村北,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(wénwùbǎohù)单位。堌堆高约(yuē)3米,南北长225米,东西长150米,总面积约33750平方米。堌堆呈椭圆形,规模宏大,保存(bǎocún)完好。
堌堆的(de)(de)下部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,中部为战国时期文化层,上部为汉代文化层。从堌堆遗址(yízhǐ)采集的遗物标本中,有龙山时期的绳纹(shéngwén)、方格纹、素面磨光罐、甗,商周时期的鬲、罐,汉代的罐、仓、豆,还有箭头等。
该遗址(yízhǐ)包含龙山、商(shāng)、周、汉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,文化内涵十分丰富。
据考证,战国时期(zhànguóshíqī)的名臣魏冉就埋葬于此。
魏冉(wèirǎn)是战国时期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芈(mǐ)月同母异父的弟弟。秦武王死后,他物色并拥立秦昭王继承(jìchéng)王位。凭着与秦昭王的特殊关系,魏冉在秦国独揽大权多年,后被(bèi)封为穰侯,曾经四次为相,起用名将白起,连续(liánxù)东伐,攻城略地,战绩卓著。公元前295年,秦昭王将他赐封于穰地,加封陶邑(今定陶西南),称为穰侯。
魏冉后因功高震主,被秦昭王免掉相国之职,回到自己的(de)封地陶邑。返回封地后,魏冉并没有从权势的渴望中解脱出来,整日忧愁(yōuchóu)郁闷,于公元前264年死去,死后就葬在陶邑境内(jìngnèi)的安陵堌堆。
与此类(cǐlèi)似的大型墓葬,还有位于曹县境内(jìngnèi)的商朝开国君主汤王墓所在地之(zhī)土山集堌堆、商朝左相莱朱墓地之潘白刘堌堆、春秋时期燕王之子伯舜陵墓之燕陵堌堆,以及位于郓城县武安镇、埋葬明朝农民起义军(qǐyìjūn)将士的万人堌堆等。
官堌堆位于菏泽定陶区仿山镇姜楼(jiānglóu)村南,南北长30米,东西宽(kuān)15米,高8米。
据(jù)《史记(shǐjì)·高祖本纪》载:“正月,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……甲午,乃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。”
公元前203年(nián),刘邦战胜项羽,平定西楚,回师定陶,曾在此(cǐ)召开八王会议。公元前202年正月,梁王彭越、楚王韩信等七王联名请求汉王(hànwáng)刘邦登基称帝,是年二月初三,在氾(fàn)水北岸筑起高台,刘邦在此堌堆上举行了登基大典,故此堌堆名官堌堆,又名受命坛(tán)或即位坛。
刘邦(liúbāng)登基称帝,定国号为“汉”,建立起延续四百余年的大汉(dàhàn)王朝,定陶也因此有“大汉之源”的美称。官堌堆遗址(yízhǐ)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官(guān)堌堆(duī)遗址是1957年在菏泽地区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的。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。
1973至1983年间,复查时发现了石刀、石斧、石镰及商(shāng)、周至汉的陶器。堌堆文化层堆积约(yuē)13米,经考证,确定该遗址(yízhǐ)为一处龙山、商、周的古文化遗址。
该遗址(yízhǐ)是菏泽市现存古文化遗址中(zhōng)高度最高、保存较好的一处堌堆,距今约有5000余年的历史(lìshǐ),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、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与此类似的(de)还有位于菏泽城区(chéngqū)西部的凤嘴堌堆,相传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五次登临的点将台。
(本文作者为高校(gāoxiào)退休教师)
在菏泽市所辖的(de)(de)区、县里,分布着众多高达数米、形如山丘的高大(gāodà)土丘,当地人称之为“堌堆”,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以“堌堆”命名的村庄。据统计,菏泽市境内曾经有500多个堌堆,现保存完好的仍有180多个,而(ér)以“堌堆”命名的村庄则有100多个,其中以牡丹区(mǔdānqū)、定陶区、曹县和巨野县分布最为集中。这些看似平常的堌堆并不是普通的土丘,而是重要的历史(lìshǐ)文化遗存。一座座堌堆里(duīlǐ),封存着厚重的历史文化,埋藏着精彩的历史故事,见证着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(biànqiān)。
位于鲁西南平原的(de)菏泽市历史悠久,人文厚重,是“黄河入鲁第一市”。万里黄河从(cóng)东明县焦园乡(xiāng)进入山东省境内,蜿蜒东行,奔腾入海。千百年来,流淌在(zài)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黄河,给当地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,民风民俗烙上了深深的黄河印记。
菏泽的堌堆有着悠久的历史,短则数百年(shùbǎinián),长则上千年。
远古时期,这里水系众多(zhòngduō),天下著名的“九泽(zé)”之中,菏泽独占其四:大野泽、菏泽、雷泽、孟渚泽。
新石器时期,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常洪水茫茫。由于地势低洼,水灾频仍(pínréng),为避水患,先民们在沿岸地势稍高之处筑土建台,择高(zégāo)而居,形成了早期的堌堆(duī)。
《史记·夏本纪》记载:大禹治水成功后,“九河既道(dào),雷夏既泽……于是民得(míndé)下丘居土。”近古时期,黄河水患则是菏泽(hézé)境内堌堆众多的根本原因。
自古以来,黄河以“善淤、善决(shànjué)、善徙”而闻名。据文献记载,自周朝至新中国成立之前,在菏泽境内发生的黄河决溢、改道(gǎidào)超过七十多次,给当地(dāngdì)人民带来极重的灾难。
然而同时,黄河又是当地民众赖以生存的(de)母亲河。黄河冲击形成的鲁西南平原广袤(guǎngmào)平坦,土地肥沃,土质疏松(shūsōng),便于耕作和灌溉,是人们无法割舍的故土家园。
故土难离,人们(rénmen)在长期与水患(shuǐhuàn)的抗争中摸索出独特(dútè)的生存方式(fāngshì):洪水来袭时,迁移到平时筑就的高台堌堆上;洪水消退后,再“下丘居土”,回来重建家园。就这样生生不息、代代相传,逐渐形成了众多高大的堌堆。
以清咸丰五年(1855)黄河改道为节点,在黄河南北新旧河道之间(zhījiān),菏泽堌堆形成(xíngchéng)了东西条状分布的特点。
蕴藏着深厚(shēnhòu)的历史文化
散布在菏泽境内的(de)众多堌堆大致可分为三类(sānlèi),即聚落遗存、会盟土台和大型墓葬。
后两类封土一般(yìbān)土质较纯,普遍有人工夯实(hāngshí)痕迹,第一类除房基之外,封土一般没有夯实痕迹,土质较杂,其中混有大量(dàliàng)陶片、石器、骨器、蚌器、动物骨骼(gǔgé)等,土壤多呈黑色或黑灰色。这些为我们解读历史尤其是史前时代提供了依据。
菏泽堌堆历史悠久,文化深厚。从已发掘的堌堆遗址来看,有的从大汶口(dàwènkǒu)文化时期开始堆积(duījī),有的从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堆积。
据文物普查资料统计,经历两个以上文化时期的堌堆遗址占总数的九成以上。经过(jīngguò)岁月的风雨沧桑,这些堌堆的文化层(wénhuàcéng)不断堆积增高(zēnggāo),形成了鲁西南独特的堌堆景观。
众多堌(gù)堆,不仅立体呈现出数千年来古人聚落的形成(xíngchéng)过程,而且真实反映出当地地貌和环境的历史变迁。
在这里,每一个堌(gù)堆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,每一个堌堆都有着沧桑曲折(qūzhé)的故事传说。
最早发掘的远古文化遗存(yícún)
安邱堌堆遗址位于(wèiyú)菏泽佃户屯办事处曹楼村(cūn)东南,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古村落,因南北朝时期在其上建有安邱寺(ānqiūsì)而得名。2001年6月,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1957年,该(gāi)遗址由菏泽地区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。
遗址(yízhǐ)四壁陡直,上部略呈椭圆形,东西长约83米、南北宽约75米,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(píngfāngmǐ)。1984年秋(niánqiū),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邹衡带领学生,会同菏泽地区有关部门,对安邱堌堆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,发现了商朝(shāngcháo)文化、岳石文化、龙山文化依次叠压的文化层堆积。
通过发掘(fājué),发现了灰坑、灰沟、陶窑、墓葬和长方形、圆形、长方形圆角的房址等文化遗迹;出土了打制粗糙的石器,磨制精美的石斧,有(yǒu)明显使用痕迹的蚌(bàng)镰、蚌刀(bàngdāo),尖锐锋利的骨针、骨锥、骨镟,造型规范的陶盆、碗、罐、鬲、瓮等大批文物。
安邱(ānqiū)堌堆是一处布局严格、房址密集的村落遗址,是研究龙山文化聚落构成的典型材料。尤其是其中(qízhōng)的陶窑,被称为“中华商代第一窑”,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、科学研究价值和独特(dútè)的地方性艺术价值。
与此类似的(de)聚落遗存,还有位于东明县境内的窦堌(gù)(gù)堆、沙堌堆,位于曹县境内的郜堌堆、郗堌堆、牛店堌堆,位于郓城县境内的肖堌堆等。
菏泽古有“天下之中”之称,战略位置十分重要。据《左传》记载,从夏朝到(dào)战国时期,各(gè)诸侯国发生在菏泽境内的会盟就达60余次。
由于(yú)年代久远,多数会盟所筑“堌堆”(盟台)早已毁(huǐ)于各种天灾人祸,还有一些沉睡(chénshuì)千年,尚未发掘。如今,这些静静伫立、貌似平常的堌堆,成为几千年前风云激荡、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者。
葵堌堆也称葵丘(kuíqiū)堌堆,位于鄄城县旧城镇葵堌堆村,北临黄河(huánghé),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与诸侯多次会盟的地方。
清咸丰五年(1855),黄河决口(juékǒu)改道之后,由于葵堌堆紧邻黄河河道,古建筑(gǔjiànzhù)被冲毁,遗址被深埋于地下(dìxià),现仅存一尊汉白玉柱杵和一截明朝重修塔院寺庙的石碑。
文物部门曾于1980年对葵堌堆遗址(yízhǐ)进行调查分析,根据铲(chǎn)探得知,该遗址包含龙山文化、商文化、周文化和汉文化四个时期的遗存。
1995年县文物管理所树立“葵丘堌堆(duī)塔院寺(tǎyuànsì)古遗址”石碑。2015年,鄄城葵堌堆遗址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据资料记载,葵堌堆原来十分高大,平面呈圆形,其上(shàng)建有寺院(sìyuàn),历史上也称为会台。
《濮州志·古迹考》记载:“会台在州东南二十五里。”《春秋》记载:鲁庄公(lǔzhuānggōng)十四年冬,“单伯会齐侯、宋公、卫侯(wèihóu)、郑伯于鄄。”庄公十五年春,“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郑伯会于鄄。”《左传》载:鲁僖公九年(jiǔnián),“公会(gōnghuì)周公、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宋子、卫侯、郑伯、许男、曹伯于葵丘。”以上三次(sāncì)大规模的会盟活动都在此举行,会台之(zhī)名由此而得之。
如今,站在会台遗址之上,极目远眺,仿佛依然能看到当年诸侯(zhūhóu)会盟时“千群虎(hǔ)旅屯四野,万队霓旌拂紫烟”的壮观景象。
与此类似的会盟土台,还有位于(wèiyú)巨野县城西南大李庄村北、相传为春秋时期(chūnqiūshíqī)齐鲁(qílǔ)会盟处(chù)的会盟台堌堆;位于菏泽牡丹区马岭岗镇寺西范村,为当时齐、宋、曹、卫四国会盟处的青邱堌堆;位于曹县侯集镇、商汤会盟诸侯的梁堌堆等。
安陵(ānlíng)堌堆遗址位于曹县韩集镇孙庄村北,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(wénwùbǎohù)单位。堌堆高约(yuē)3米,南北长225米,东西长150米,总面积约33750平方米。堌堆呈椭圆形,规模宏大,保存(bǎocún)完好。
堌堆的(de)(de)下部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,中部为战国时期文化层,上部为汉代文化层。从堌堆遗址(yízhǐ)采集的遗物标本中,有龙山时期的绳纹(shéngwén)、方格纹、素面磨光罐、甗,商周时期的鬲、罐,汉代的罐、仓、豆,还有箭头等。
该遗址(yízhǐ)包含龙山、商(shāng)、周、汉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,文化内涵十分丰富。
据考证,战国时期(zhànguóshíqī)的名臣魏冉就埋葬于此。
魏冉(wèirǎn)是战国时期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芈(mǐ)月同母异父的弟弟。秦武王死后,他物色并拥立秦昭王继承(jìchéng)王位。凭着与秦昭王的特殊关系,魏冉在秦国独揽大权多年,后被(bèi)封为穰侯,曾经四次为相,起用名将白起,连续(liánxù)东伐,攻城略地,战绩卓著。公元前295年,秦昭王将他赐封于穰地,加封陶邑(今定陶西南),称为穰侯。
魏冉后因功高震主,被秦昭王免掉相国之职,回到自己的(de)封地陶邑。返回封地后,魏冉并没有从权势的渴望中解脱出来,整日忧愁(yōuchóu)郁闷,于公元前264年死去,死后就葬在陶邑境内(jìngnèi)的安陵堌堆。
与此类(cǐlèi)似的大型墓葬,还有位于曹县境内(jìngnèi)的商朝开国君主汤王墓所在地之(zhī)土山集堌堆、商朝左相莱朱墓地之潘白刘堌堆、春秋时期燕王之子伯舜陵墓之燕陵堌堆,以及位于郓城县武安镇、埋葬明朝农民起义军(qǐyìjūn)将士的万人堌堆等。
官堌堆位于菏泽定陶区仿山镇姜楼(jiānglóu)村南,南北长30米,东西宽(kuān)15米,高8米。
据(jù)《史记(shǐjì)·高祖本纪》载:“正月,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……甲午,乃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。”
公元前203年(nián),刘邦战胜项羽,平定西楚,回师定陶,曾在此(cǐ)召开八王会议。公元前202年正月,梁王彭越、楚王韩信等七王联名请求汉王(hànwáng)刘邦登基称帝,是年二月初三,在氾(fàn)水北岸筑起高台,刘邦在此堌堆上举行了登基大典,故此堌堆名官堌堆,又名受命坛(tán)或即位坛。
刘邦(liúbāng)登基称帝,定国号为“汉”,建立起延续四百余年的大汉(dàhàn)王朝,定陶也因此有“大汉之源”的美称。官堌堆遗址(yízhǐ)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官(guān)堌堆(duī)遗址是1957年在菏泽地区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的。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。
1973至1983年间,复查时发现了石刀、石斧、石镰及商(shāng)、周至汉的陶器。堌堆文化层堆积约(yuē)13米,经考证,确定该遗址(yízhǐ)为一处龙山、商、周的古文化遗址。
该遗址(yízhǐ)是菏泽市现存古文化遗址中(zhōng)高度最高、保存较好的一处堌堆,距今约有5000余年的历史(lìshǐ),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、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与此类似的(de)还有位于菏泽城区(chéngqū)西部的凤嘴堌堆,相传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五次登临的点将台。
(本文作者为高校(gāoxiào)退休教师)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